更多操作
梗,原写作“哏”[1](汉语拼音:gén),原是相声术语。现一般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和使用的流行语,语言较为简练,往往蕴含着大量内涵和笑点,或是显示大众对于现实事件的看法。
通常认为“梗”是网络模因(meme)的本地化翻译。
梗可以是一个词语、一句话、一张图片,或是有某种固定套路的文本段落(例:疯狂星期四、你说得对)等,表现形式并不固定。
网民在玩梗和刷梗中传播笑点和槽点,以此在网络圈层中找到共鸣者,获得压力的释放和集体认同感。[2]
梗的生命历程
起源
一个梗一般来源于:
- 小圈子“黑话”
- 现实生活事件
- 人的言论或作品桥段
- 语言简化
流行
梗诞生后,一般是先在小圈子中流行,然后再慢慢被更多人使用,最终“破圈”成为流行梗。
部分梗由于来自社会热点事件,在短时间内出现后就能大面积传播。
由于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修改梗(什么 CC 协议),梗会在传播中不断变化,可能慢慢会被赋予新的意思或内涵,在过程中其出处或原意大概率会丢失。
沉寂
由于互联网上无时无刻不在造新梗,而一定时间内能流行的梗又是有限的,所以这个梗将会慢慢降低热度,最终变为老梗。
或者由于滥用梗导致的大多数人开始厌烦该梗,使其变为烂梗。
也有特例。
有的梗由于各种原因热度不降反升,便能继续流行。
或者这些梗在大多数人中形成了思想钢印,常年保持热度却没有再大幅改变,那么就会如 TCP/IP 之于互联网一样之于网络亚文化甚至日常用语。
如果你喜欢,成语也可以算一种被固定下来进入日常用语的梗。
梗的生命流程(起源——流行——沉寂)正在不断加速,原因可能是越来越年轻的人(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)正在成为互联网主力军。
梗的分类
还有很多梗的类别这里没有列出,你可以在后面补充。
流行梗
指在网络(甚至现实)中仍然流行的梗,被大众普遍接纳和使用。
老梗
指热度降低以至于不再流行的梗。
烂梗
指被滥用,大多数人开始厌烦的梗。
新梗
指刚出现不久的梗。
谐音梗
指通过汉字谐音,以暗示、双关等形式来传递笑点的梗。
地域梗
指与地区特色相关的梗。
这可能与地图炮所混淆,地图炮属于人身攻击的一种。部分地图炮也被淡化成地域梗。
历史梗
指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相关的梗。
抽象梗
指用缩写、拼音首字母缩写甚至 Emoji 来隐晦表达意思的梗。
源于规避审核。
图片梗
指通过对图片二次创作来引出笑点的梗。
约等于表情包,但一般不用于日常聊天(因为大部分图片梗不能表达情感或替代语言,只是好笑)。
俗称弔图。
人物梗
指从人物本身特征等方面引出笑点的梗。
历史梗中的历史人物梗也属于人物梗的一种。
- ↑ “哏”误写成“梗”,据说源于中国台湾地区。
- ↑ 摘自知乎专栏《“我是如何制造出一个梗的” | 90后梗学必修》,作者豆瓣时间,有改动。